2月14日,连日阴冷的乌蒙山区突然放晴,气温回升,毕节市赫章县双坪乡河泉村党支部书记费锡海来到香菇种植大棚查看温度。“18℃,正常。”费锡海说,“气温15℃至25℃最适合香菇生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费锡海来到香菇种植大棚查看温度
“这个已经是尾菇了。”费锡海毛算了一下,2022年,河泉村香菇种植基地产值超过150万元,常年解决50余人务工就业问题。
“河泉村的香菇产业能够在疫情冲击下发展得风生水起,得益于村里探索出的‘党建引领、村社合一、四员一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模式,盘活了资源,做活了产业。”费锡海介绍,2020年,疫情来袭,农产品运输和销售大受影响,原来在河泉村种植香菇的企业熬不住,走了。
投资人走了,100多个大棚闲置下来,周围的群众没有了务工收入,关键是群众的土地租金谁来付?
“引不进经营主体,我们自己来。”费锡海说,“河泉村决定由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盘活经营大棚。但如何才能把村支‘两委’成员的积极性发动起来?我们提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即村支‘两委’成员全部拿出真金白银入股,共入股11万余元,发展好了共享利益,发展不好共担风险。”
“入股后,村干部既是村支‘两委’成员,又是合作社理事会成员、合作社入股成员、合作社技术员,集四员于一体,大家除了干好村里的工作,就一心扑在香菇发展上。”费锡海说,在村党支部带领下,村合作社成员拧成一股绳,决心发展好香菇产业。
经营组织构架搭起来了,技术怎么办?“原来在河泉村种植香菇的那家公司的技术人员陶林贵是浙江人,公司撤走后,我们多次和他谈心,打感情牌,以低于其他公司开出的工资待遇把他留了下来。”费锡海说。
2021年,在陶林贵的指导下,大棚里的香菇出菇了,品质很不错。可是销往哪里?费锡海有点着急,他之前搞房屋装修,对农产品销售一窍不通。他和合作社理事会成员一商量,决定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一边宣传,一边销售。
慢慢地,通过直播,人们知道河泉村种植香菇,品质不错。香菇也从开始的无人问津到后来的供不应求。如今,河泉村采取“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打通了广西、山西、重庆等地的销售渠道。
“在探索销路的同时,我们在品牌创建上狠下功夫,注册了‘泉边菇’商标,2022年还进行了有机产品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费锡海说。
通过两年的发展,河泉村香菇种植形成了“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五统一自主经营模式,建起了菌棒生产车间、高温灭菌车间、产品烘干车间、冷库,形成了集育种、生产、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
河泉村发展香菇产业鼓了腰包,惹得周围村寨“眼红”。2022年,河泉周边的新田、红卫、兴发3个村跟着种起了香菇。“我们低价提供菌棒,免费提供技术指导,负责销售。”费锡海说。
看到群众种植香菇的积极性高涨,合作社把大棚租给群众种,合作社提供菌棒,菌菇销售后再付钱,免费提供技术指导,负责回收。目前,14个村民承包了14个大棚,从务工群众变成了种植户。
2022年,村民李合军承包了一个大棚,他算了一笔账:“一个大棚种植9000多棒菌棒,一个菌棒最低收1斤半香菇,价值6元左右,一个大棚产值超过了5万元,除去1000元的大棚租金,和2.6万多元的菌棒成本,一个大棚纯收入超过了2万元。”
大棚外,一辆小货车正在冷库前装载香菇。“今天出货的香菇200余框,5000多斤,发往贵阳扎佐。”费锡海说,今天有三帮客商联系,但是只敢接一个订单,产量供不上。
“下一步,我们将在稳步扩大规模、做好管理、勇闯市场的同时,做好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带领更多群众通过种植香菇增收致富。”费锡海信心满满地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朝政 冯相清 肖大熙
编辑 胡锐
二审 黄国平
三审 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