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董铭】由乌尔善打造的“中国神话史诗”《封神第一部》,经过10天的票房和口碑“震荡”,终于稳居日票房榜首,截至7月31日累计票房已达11.4亿元人民币,在引发关注和争议的同时,也为后续两部影片的制作上映奠定基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着重挖掘“父子关系”
由于此前已有不少号称“中国神话史诗”的影片遭遇口碑滑铁卢,乌尔善《封神》系列的制作和上映面临不小压力,要把全长100回、人物繁多的小说搬上银幕,免不了要做大幅改编和取舍。乌尔善团队选择在总线上维持不变,但角色和视角上做出删减、合并和调整。《封神第一部》从小说前33回中提炼出纣王无道,在妲己的蛊惑下残害忠良,逼反西岐的完整故事。
与原著和电视剧中的传统观念不同,《封神第一部》中的妲己不再是奉女娲娘娘之命祸乱朝纲的妖狐,纣王殷寿也不只是个淫乱昏庸的暴君,主叙事的视角也从姜子牙转到姬发等“质子”身上。
《封神第一部》中的斗法场面并不多,反而是费翔饰演的纣王凸显了“天下共主”的复杂人格,在着重挖掘“父子关系”这一古今中外都能接受的经典主题上,将小说中的重要角色黄飞虎合并到姬发身上,丰富了武王的成长之路,保持情感和视角的延续性,也为后两部“闻太师征讨西岐”和“武王伐纣”的情节做准备。
“封神系”能比肩“西游系”吗
同为明代流传于世的“神怪小说”,《封神演义》与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相比,文学性和立意高度差距明显,虽然有武王伐纣的历史和阐截教大战的格局,但基于民间评书糅合的文本中多有粗糙、重复和矛盾之处,贯穿全书的宿命论更是未能跳出此类小说的历史局限性。
同时,《封神演义》刻画的众多角色又各具特色和魅力,像姜子牙、杨戬、哪吒在中国民间家喻户晓,有些还在《西游记》中登场,至今仍被频繁搬上银幕,足见“封神”这个古老IP的“宝藏特性”。从上世纪90年代的国产《封神演义》连续剧到2001年香港TVB版《封神榜》,观众乐见视觉化的“神仙斗法”,各种法术、法宝在当时的特效加持下带来较强的娱乐性,成为几代观众的童年记忆。
鉴于《封神演义》原著的局限性和套路化,众多“封神系”作品在搬上银幕、荧屏时都进行了不小改变,以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和价值观:上美影的《哪吒闹海》就把哪吒成功塑造成不畏强暴、不惜同陈腐父权“决裂”的少年英雄;创造50亿票房奇迹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则将哪吒同小白龙敖丙改编成“绝世双骄”,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口号。此外,彩条屋出品的《姜子牙》、追光动画的《新神榜:哪吒》《新神榜:杨戬》,则是借用《封神演义》中的人设另起炉灶,原创全新故事,其中大量的CG特效和赛博朋克元素,也是为了贴近今天的年轻观众。
重现原著名场面
从上映前的不被市场看好、首日票房不足5000万,次日被《超能一家人》压过一头、被《长安三万里》《八角笼中》和点映的《热烈》步步紧逼,《封神》直到上周才逐渐稳定单日票房优势。作为当下市场不多见的中式魔幻史诗片,《封神第一部》获得7.7的豆瓣评分,猫眼专业版平台的票房预测也从最低的11亿上调到24亿。这让导演乌尔善、费翔等主演和出品方松了口气,毕竟《封神》三部曲系列总投资高达30亿元人民币,如果第一部就“扑街”,后面两部极大可能会夭折。
今年暑期档整体大盘火爆,影片本身水准不俗,以及观众口碑的坚挺和宣发方向的及时调整,是《封神第一部》“转危为安”背后原因。虽然没有出现期待中的神魔大战,部分特效经不起细看,剧情和重点人物也较原著做出调整,但大部分观众还是认可主创的诚意,从嘲笑“封神绑”到追捧费翔的“不老魅力”,关于殷商文化的历史考据也同《长安三万里》中的“重回大唐”一样,成为网络热门话题。
《封神第一部》的片尾彩蛋中,吴兴国饰演的商朝太师闻仲携魔家四将、邓婵玉等人亮相朝歌。作为殷商和截教阵营中的股肱人物,闻仲将与西周、阐教的金仙展开“十绝阵”大战,闻太师耿直的性格和悲情的命运也将加重全片的史诗感。据乌尔善透露,目前第二三部的拍摄素材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后期制作:“法术将升级,视效将燃烧,奇观将放大。第一部更多讲人间的故事,第二部增加奇幻元素,战争动作场面更不一样,第三部将呈现九曲黄河阵、诛仙阵等原著中的名场面。视效方面要再升级,才能满足大家的期待。”